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信息学院”,下同)成立于1996年10月,是由当时的自动控制系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强强联合而成立的。信息学院和学科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老东北大学建校伊始设立的电工学系。

信息学院现有18个研究所、1个国家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和学院实验中心与《控制与决策》期刊编辑部。全院现有教职工422人,其中在岗专任教师288人,在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其中海外杰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28人;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现有博士生导师64人,教授74人,副教授117人。学院有自动化、计算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8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575人,其中本科生3083人,研究生2492人(包括博士生764人)。

学科建设

信息学院现有6个一级学科,15个二级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博士后工作流动站,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一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学科覆盖“软件架构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计算机软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冶金自动化工程”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影像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流程工业数字化仪表”、“复杂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技术”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软件系统开发与应用”、“制造系统与物流优化”、“数字化装备综合信息处理系统” 和“面向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嵌入式技术”、“复杂装备多学科设计优化技术”5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嵌入式软件”辽宁省工程技术中心;学院承担2项“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三期“211工程”建设项目“复杂工业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全国98个“211工程”信息领域的建设项目验收中“建设成效”排名第4、“新一代网络化信息处理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排名第53;学院承担了国家“985工程”(2010~2020年)重点支持的“流程工业全流程综合自动化”、“信息化基础结构关键技术及集成示范”2个科技创新平台;学院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在2002年、2006年、2012年开展的3次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信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1次排名第一、2次排名第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2次排名第九、1次排名第十。

教学科研

近年来,信息学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8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2门课程被评为辽宁省资源共享课;1部教材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5部教材获得辽宁省精品教材;16部教材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自动化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通过有效期为6年的全国工程质量认证;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7人获辽宁省“教学名师奖”;4人担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院相继承担了国家教改立项1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37项、辽宁省教改立项10项。

自2000年以来,学院承担了各类基金和科研项目1881项,其中纵向科研项目945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和省部级科技奖68项、获得授权专利235项;累计科研纯进款达到3.6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0571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5760篇;出版专著、教材171部。

信息学院主办的《控制与决策》期刊,5次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4次荣获“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期刊“影响因子”在信息与系统科学类期刊中2次排名第一;该期刊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评为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期刊创办的“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CCDC年会)”已经成功地举办了24届,在国内外控制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人才培养

信息学院共有在校学生5575人,其中本科生3083人,研究生2492人(包括博士生764人)。自2000年以来,信息学院有1个学生团支部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有1人获得“全国三好学生”,4人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6人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5人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美国数学建模大赛等科技比赛中信息学院学生获得国家级以上奖励达1168人次;学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NEWNEU科普创新团队被评为“全国科普创作与产品研发示范团队”;学院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平均超过95%以上;推荐、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已占毕业生总数的40%左右,向外推荐免试的研究生全部被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国内一流高校录取;每年还有5%左右的本科生到国外著名高校继续学习深造。

信息学院大学生从1993年起就一直坚持开展对康平县沙金乡敖力小学的捐资助学活动,20年来累计捐款达20多万元。早年资助的学生中有的已经考入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东北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继续学习。经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敖力小学2006年10月已经正式更名为“东信希望小学”,成为信息学院创办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和学院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

对外交流

信息学院相继与美、英、德、法、日、澳、俄等20多个国家的几十所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相继聘请了81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每年都邀请一批国外学者来校讲学,同时选派教师出国讲学或合作、交流。

信息学院始终牢记“促进信息科学发展,传播大学先进文化,培养一流信息人才”的学院使命,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追求集体与个人和谐发展”的学院理念,弘扬“行胜于言、敢为人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的学院精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管理和文化建设为保障,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加强内涵提升,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01年以来,信息学院党委和学院先后22次被辽宁省委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沈阳市政府、沈阳市委教科工委和东北大学授予“先进党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工会6次被评为学校“先进部门工会”,2008、2007、2005年先后被全国总工会、辽宁省总工会、沈阳市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小家”称号;学院团委6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团委”,1999、2002、2005、2008、2009、2012年6次被沈阳市团市委评为“五四红旗团委”。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学院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围绕学校“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定位,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信息学院”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院长寄语

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学院将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教育管理、人事行政管理、数字化学院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开拓创新,加大建设力度,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通过“打造一支队伍,建立一种机制,培养一种文化”,来实现“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的人才培养”和“一流的管理运行机制”,保证“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信息学院”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让东信学子飞向更广阔的舞台!

学院简介

发展概要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于1996年10月由原来的自动控制系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强强联合成立,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老东北大学建校伊始设立的电工学系。在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创造了数十项国内第一,包括第一批创办工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成功研制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第一批设立计算机专业,培养了第一批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和第一位计算机应用学科博士生,自动化和计算机应用成为第一批博士点,孕育出我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上市的软件企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专业设置

学院现有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8个本科专业。在2012年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中,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第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第十。2013年,包含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三个专业的自动化类,包含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三个专业的电子信息类实行大类招生。

师资力量

全院现有教职工422人,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其中海外杰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28人;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现有博士生导师64人,教授74人,副教授117人。

学术水平

学院拥有“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覆盖“软件架构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级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自2000年以来,学院承担了各类基金和科研项目1881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和省部级科技奖68项、获得授权专利235项;累计科研纯进款达到3.6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0571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5760篇;出版专著、教材171部。

人才培养

建院以来,学院学生在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挑战杯”等科技比赛中获国际、国家级奖励1000余人次;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平均超过96%;近年来推荐、考取研究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40%左右,向外推荐的研究生全部被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国内一流高校录取;每年有5%左右的本科生到国外高校继续深造。

学院相继与美、英、德、法、日、澳、俄等20多个国家的几十所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相继聘请了8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专家担任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

权威推介

我是在1949年非常荣幸地来到东北大学任教,在这个期间,我亲自经历了信息学科的成长和信息学院的发展。从96年开始,信息学院成立,学生都以能够进入信息学院学习而感到幸福和荣幸。

——张嗣瀛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辽宁省功勋教师)

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培养模式,在这里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研究项目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在这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如果他学业优秀并且愿意,也可以到与东北大学有学术科研联系的国外知名大学去进一步深造。

——柴天佑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北大学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级精品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技术基础》、《基于多核的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软件建模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仿真与CAD》、《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国家级精品教材

《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MATLAB语言与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国家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工作流动站。涵盖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国家重点二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名师荟萃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主要学科带头人包括:东北大学副校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刘积仁教授,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义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国仁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于戈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兴伟教授和“辽宁省教学名师”张斌教授等,还有2名院士在内的30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在本专业担任兼职教授。

科研平台

学科覆盖“软件工程”和“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两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复杂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嵌入式软件”辽宁省工程技术中心,“医学影像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字化装备综合信息处理系统”、“软件系统开发与应用”两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承担着二期“985工程”重点支持“信息化基础结构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任务。

人才培养

主要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应用,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专业历届毕业生中40%以上的学生在国外和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升学深造;50%的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建功立业。

权威推介

计算机专业面向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的重大需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形成了独有的教学特色和办学特点:我们搭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教学体系;打造了高水平的先进科研平台;实现了协同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构筑了金字塔结构的IT人才培养体系。

——于戈教授(第五、六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985“科技创新平台首席教授、现任东北大学计算中心[网络中心]主任、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所长)

电子信息类

2013年,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根据学校相关要求,实行大类招生。其中,电子信息类包含的本科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以及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入校后,经过一年的基础培养,在学生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将依据大一学年的成绩,在所属大类内进行专业分流。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概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拥有优秀的师资和教学实验环境,目前已经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和辽宁省普通高校示范性专业。具有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主要依托本专业设立。

专业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逐渐成为国内外最热门的专业。作为一个宽口径专业,它主要以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等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信息如语音、文字、图像、遥感信息等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开发各种电子与信息系统。

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98%以上,主要的就业方向包括研究所、高科技公司、政府技术管理部门、高等院校、重点工程等单位从事通信电子系统、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汽车电子产品、数字医疗设备、工业自动化产品、仪器仪表等的设计、研制、生产、管理及教学等工作。

科研平台

本专业和美国TI公司、ADI公司和台湾省华邦公司联合成立了数字信号处理和嵌入式方向的专业实验室。本专业的学生在实践创新方面的成绩非常突出,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英特尔杯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信息安全邀请赛、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飞思卡尔杯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以及数学建模大赛等学生科技竞赛的一、二等奖,并且专业还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英特尔杯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和信息安全邀请赛等比赛的校内组织和培训单位。

权威推介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第一个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个专业的技术更新非常快,学校只能给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述一些基础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需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去学习和充实;第二个就是实践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要有非常强的动手能力,包括硬件的制作能力和软件的编程能力,我们一直在给学生创建实践平台,因为实验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和手段,学生也应在这个方面自觉地去培养。

——张石教授(现任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第七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东北电工理论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高等学校电工学研究会理事长)

通信工程

专业概况

通信工程专业始建于东北大学无线电专业,是国内最早创建的无线电专业之一。具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

专业特色

面对通信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宽、应用领域宽的综合性专业特点,专业已开设覆盖无线通信、IP通信、光通信、嵌入式通信、信息安全等多领域课程。学生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多媒体通信、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等专业课程中挖掘潜力,发展兴趣,培养能力。

名师荟萃

专业有博士生导师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辽宁省百千万工程人才3人,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近百项科研项目,并与多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合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0多项。

人才培养

近百名优秀学生被推荐到如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学位;已有50余人奔赴如牛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继续深造。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已进入朗讯、贝尔、爱立信等国际知名企业,以及中国移动、联通、华为、中兴等国内大型知名企事业单位工作。

科研平台

专业配备国内先进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将教学与实验有机结合,为学生开设了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波通信等一系列实验。同时,通过与LG电子、三星电子、中国联通、清华同方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权威推介

通信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涉及移动通信、自组织网络通信、光通信、IP通信、嵌入式信号处理和通信信息安全等各个领域。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近百项科研项目,并与多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合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0多项,一支具有一流科研教学水平的育人团队已然形成。

——雷为民教授(现任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嵌入式系统专业委员会常委)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概况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信息电子、光电子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信息电子技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和光电子器件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电子器件及其系统应用为核心,重视器件与系统的交叉与融合,面向微电子、光电子、光通信、高清晰度显示产业等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在通信、电子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具有宽广的适应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能从事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

学术成果

专业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拥有多项发明专利。

人才培养

专业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先后成功主办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等多项有影响力的科技类活动。数十名学生在国际、国内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权威推介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电力电子应用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等多个研究领域具有雄厚的实力。目前是东北地区高校电子线路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单位、电子技术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EDA/SOPC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专家组成员单位和辽宁赛区组织单位。

——李晶皎教授(现任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自动化类

2013年,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根据学校相关要求,实行大类招生。其中,自动化类包含的本科专业为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三个专业。学生入校后,经过一年的基础培养,在学生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将依据大一学年的成绩,在所属大类内进行专业分流。

自动化

专业概况

自动化专业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本专业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教学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培养能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等的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的自动化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

名师荟萃

专业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等一批领军型人物。

学科科研

自动化专业对应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200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评为第一,2006年评为第二,2011年研究生培养评为第一,2012年评为第二。该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批准的该领域唯一一个“985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科技创新平台”,教育部和外专局批准的“一体化过程控制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

考研就业

近年来,本科生在国外和国内升学深造比例50%左右,4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知名企事业单位就业。

权威推介

自动化专业是一种当代的以高科技技术为体现的一种前沿的技术专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专业。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不仅是国家的重点学科,而且拥有国家的重点实验室,包括像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有国家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科培养的学生,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自动化领域的专家,为国家的自动化事业、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柴天佑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北大学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概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配备先进的专业实验设备,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学术研究成果。拥有“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和“综合电气化及自动化”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气工程”等5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名师荟萃

现有教师21人,其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教授、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1人,海外归国教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9人。

学术成果

承担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85”、“211”学科建设,辽宁省科技攻关等科研课题10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40余项,发明专利60余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2部。

科研平台

专业培养了大批的博士和硕士,已经成为电气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研究和开发基地、培养电气自动化领域各层次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拥有“大功率交流电机及其传动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控制及电力变换”等多个先进的实验系统平台。

人才培养

近年来,同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多所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学术合作关系。培养的学生就业到国家电网、中广核、中科院、IBM、施奈德电气等国内知名单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权威推介

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目前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电气传动学组的负责单位、辽宁省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单位,是电气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教学的支撑单位,与美国、英国、日本的多所大学有长期广泛合作关系。

——张化光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首批入选者、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测控技术与仪器

专业概况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前身是自动化仪表专业,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专业隶属于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具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还具有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着重培养与信息检测和控制工程领域有关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具有宽口径知识、较强适应能力和科学创新意识的高级人才。

专业特色

集自动化仪表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于一身,培养学生既要掌握自动化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使用能力,同时又要掌握过程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能力;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原创性技术的研究和新技术装置的研发与应用。

学科建设

本专业隶属于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依托单位。“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为国家该学科首批两个博士点之一。其对应的研究生专业“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011年全国研究生学科评估中评为第一。我国第二个国际性学术组织—国际粉体检测与控制联合会(IFMCGM))总部也设在本专业。

学术成果

“黑体空腔钢水连续测温方法和传感器”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取得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多国的发明专利,累计已为50多家钢铁企业创造新增经济效益数十亿元。“同样气力输送煤粉流动参数检测技术”也获得多项奖项,并取得中国、美国、韩国发明专利。

科研平台

专业拥有国家“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湿法冶金控制系统仿真实验装置、炼钢过程仿真与控制系统、红外热像仪、粉体气固两相流输送平台、光学平台等一大批高端科研仪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实验环境。

权威推介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非常广泛,融合应用物理、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机械设计、计算机技术以及控制系统等各个学科专业的知识,非常适合善于观察思考、有创新思维、喜欢发明创造、实践能力强的同学学习,这个专业所研究和从事的技术最后的变现形式通常是一种仪器、一种设备或者一种装置,也就是说它形成了一个技术产品,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自由度。

——谢植教授(现任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所长、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首批入选者、国际粉体检测与控制联合会理事长、辽宁省领军人才、辽宁省攀登学者)

物联网工程

专业概况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东北大学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精神,于2011年全国第一批全新开设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培养具备坚实专业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主动的创新能力、优秀的职业素养、国际化视野和长期发展潜力,德才兼备的信息技术领域高级专门人才,满足国家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专业特色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涵盖多个领域,在注重理论知识体系架构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坚持理论与应用并重,与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重点企业密切合作,跟踪国外最新进展,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科研教学全方位合作。

名师荟萃

专业拥有一支朝气蓬勃的年轻教师队伍,部分教师毕业于北美、欧洲、新加坡、香港等地知名院校,绝大部分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自2003年以来,专业教师承担了与物联网相关的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辽宁省攻关课题等20余项,与多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和省内企业保持密切合作。近五年来,在物联网、实时嵌入式系统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曾在实时系统国际排名第一的顶级会议RTSS中获最佳论文奖。

国际交流

专业与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如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加拿大McGill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伊力诺依香槟分校、台湾大学、浙江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每年邀请大批外籍教师来校讲学,并选派教师出国交流、讲学,开展科研合作。

权威推介

物联网工程专业将为学生自我发展创造最佳环境,为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创造最佳平台,我们将培养一批能够从事物联网行业相关的科学研究、应用开发、行业咨询等工作的信息技术领域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业的学生将在毕业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优秀的职业素质和长期的发展潜力,他们将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和行业应用中发挥重大作用。

——邓庆绪教授(现任物联网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入选者、辽宁省优秀青年教师、IEEE、ACM会员)